星期六, 4月 15, 2006

[新聞] 結合IT基礎 華文教學數位內容搶攻海外市場

■(2006-04-14 20:24)

台灣首次結合各類相關業者共同成立「華語文產業推動聯盟」,集結業者資源進軍海外華文市場。業者指出,台灣擁有雄厚資訊科技(IT)產業基礎,應該結合華文教學和數位內容產業,形成「教育科技」產業,從華文市場切入,搶攻美國每年至少60億美元的教育科技市場。

全球延燒華文熱,各地大量需求有經驗的華文教師,台灣各大學的華文師資訓練班更是班班爆滿,而且中國大陸政府積極參與及運作,已經在全球不少國家成立「孔子學院」,顯見全球的華文熱還在不斷發燒。

甫當選首任聯盟會長的網際智慧公司營運長陳迪智說,聯盟的成立主要是針對不同的目標市場,包括美國、韓國、日本、台灣,提出符合當地學習者所需要的學習服務及內容,因為市場大,每個地區的需求與文化又不盡相同,因此必需結合台灣各類業者的力量,才能進軍國際,因此包括學習服務、教材開發、軟體平台技術、語言學習專家、測驗評量服務、實體補教等業者,都是這次聯盟結盟的對象。

根據聯盟的組織章程規劃,未來聯盟推動市場導向的設計,目前已經成立四個SIG (Special InterestGroup),由四家已經有市場計畫的公司負責擔任召集人,網際智慧擔任美國SIG的召集人、希伯崙負責韓國SIG、階梯數位負責日本SIG、旭聯科技負責台灣SIG,未來聯盟的運作將以各SIG為主,廣邀相關廠商共同搶攻特定的目標市場。

長期在美國推動華文教育的全球知識交換 (GKE)公司創辦人張光進表示,美國延燒華文熱並非只是學習華文而已,他們將學習華文當成全球化的一環,更要增進文化和語言的交流,因此在美國當地推動華文教育時,一定要包涵「全球化」、「文化」、「語言」三要素。

張光進指出,美國未來10年到15年,每年光是學習華文的市場就高達50億美元,其中幼稚園到高中階段佔34%,高中以上到成人教育佔29%;估計因為學習華文所需要的「教育科技」 (EDUCATIONAL TECHNOLOGY)每年至少60億美元,而且這些都是現成的市場,並非畫大餅的市場。

他強調,台灣雄厚的資訊科技本錢,就是進軍「教育科技」產業的最大本錢,但一定要結合「學習華文」、「數位內容」才是台灣的利基,而且這些學過華文的人,未來會很想去華人世界體驗真正的中華文化,台灣既然是中華文化的守衛者,更應該把握這個良機,創造更深一層的經濟利益與國家利益。

張光進特別形容教育科技如同汽車製造業,台灣的汽車零件大都供應海外大車廠,很少自己整車輸出,台灣除應該鞏固零組件品質之外,千萬勿忘集合整體零件,塑造優異的台灣汽車,才是賺大錢的基礎。
(中央社)

資料來源:聯合理財網

星期一, 4月 03, 2006

[文獻] Podcasting: Audio on the Internet comes of age

【心得】

一、什麼是podcast

根據Wikipedia的定義,podcast(大陸譯為「播客」,台灣則不翻譯)指的是,在網路傳送聲音或影片檔案,例如廣播節目或音樂影片,並可以用RSS或Atom來同步,讓訂閱者可以在個人電腦、或行動裝置(手機)上來收聽、收看。

之所以叫做podcast,是由"iPod"和"broadcast"兩個字所組成。一如blog所提供的RSS,訂閱者可以使用Appel公司的iTune(免費)或Juice(開放原始碼軟體)來訂閱podcast。使用者打iTune或Juice,軟體就會同步更新、並下載最新的節目。此外,使用者還可以將這些廣播同步到個人的MP3隨身聽裡,隨身攜帶、隨時收聽。

Pocast雖然以聲音為主,但從2005的上半年開始,也有部分的podcast提供影片。除了可以在電腦上觀看,也可以同步到iPod Photo。

圖1:以iTune訂閱podcast


二、Podcast的技術門檻

一如blog降低了網頁製作的門檻,podcat也降低了製作廣播節目的技術門檻(楊致偉,2006)。傳統的廣播從錄製到發送,都需要有專門的技術,節目內容也受限制,所需的成本也高,傳送的訊號也有範圍限制;而podcastors則僅需麥克風即可製作節目[1],透過OdeopodOmatic來錄製、發佈podcast 。重點是,這些服務大多是免費的!

此外,因為有RSS,訂閱者不必到訪每一個網站,才知道有無更新的節目,因此可以同時訂閱多個節目,如同部落格的RSS閱讀器一樣。而podcastors由RSS feed 訂閱人數的多寡,也可以知道自己podcast受歡迎的程度。


三、Podcast與語言教學

既然CALL的關鍵是以學習內容為主體,因此技術並非最主要的考量因素。podcast對教育科技而言並不能算是新的技術,但是因為簡單易學,因此而吸引了更多人來參與。使用podcast來進行英語教學的列表,可以參見Englishcaster,此處不贅。

但我個人認為,以podcast來製作語言教學節目,尚需注意下面幾點:

  1. 廣播形式的侷限:和電視教學節目不同的是,podcast大多數的時候只有聲音。因此,收聽的人並沒有視覺上的刺激。如果遇到學習者沒學過的生詞,應該怎麼介紹呢?ESL Pod的作法是以較慢的語速,將生詞逐字地拼一次。中文就比較麻煩了,不知道是不是應該用部件來拆解字形?不過,對於初級學習者來說,部件的名稱可能比漢字本身還難。在網站上提供文稿,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2. 廣播文稿:大多數的podcast節目是沒有文稿的,但以學習語言為目的的聽眾可能需要。像ESL Pod就提供部分的內容文稿,以便學習者對照、複習。
  3. 聲音品質:聲音的品質牽涉到許多層面,最直接相關的就是採樣率(sampling rate),太高的採樣率會讓檔案過大,但太低的採樣率則會讓聽者感到不適。當然,錄好的聲音也需要後期製作,讓聲音變得柔和一些(如ChitChat Online 英語下午茶未經後期製作)。主持人說話的習慣也需注意(Chinese Pod的Ken Carroll 有咂嘴的壞習慣)。另外,錄音時也需注意音量大小一致、以及語速的控制等。
  4. 節目的長度:podcast 目前僅能算是教學輔助資源之一,因此不適合太長的節目。英語教學的ESL Pod控制在15-20分鐘左右;而中文教學節目Chinese Pod則長度差異較大,從8分鐘到20分鐘都有;而專教日語的Japanesepod101大約是10-20分鐘。從這些節目看來,每個單元控制在10-20分鐘左右較為恰當。
  5. 內容的獨立性:目前語言教學的 podcast 似乎傾向製作各自獨立的單元,也就是聽眾可以選任何一集來聽,而不會有任何的落差(chasm),這也是傳統語言教學廣播的形式。但是,podcast與廣播教學節目不同的是,廣播教學是同步播出,學習者很少有機會能聆聽以前的節目,因此節目需要各自獨立,以便學習者可以隨時加入,但也造成內容難度停留在某一層級打轉;但podcast則有如檔案櫃 (archive),之前的廣播一樣可以訂閱、收聽,因此我建議 podcastor不妨可以嘗試做成系列式教材,讓內容難度隨著時間而提升,又或是本集內容可以回顧前幾集所學,複現已學詞彙,鞏固語法點,逐步提升語言能力。
  6. 母語和目標語的比例:以Chinese Pod為例,其中母語的比例偏高,幾乎變成了英語教學廣播,不知道是不是因為Ken Carroll本來是英語教師的關係?另外,我個人覺得,節目主持人最好也有目標語的學習者(如Japanesepod101),這樣更容易引起學習者的共鳴,加強認同感。


ChinesePod.com

圖2:ChinesePod


四、Podcast未來發展的方向

  1. 專業化:不論是聲音的品質、或是教學的內容,一些podcast已經越來越專業化,像Chinese PodESL Pod應該都是在錄音室裡錄製的,聲音聽起來很舒服。另外,podcast 作為語言教學的媒介,也應考慮教學的目標、流程的設計等等。
  2. 差異化:目前華語教學的podcast數量還很少,但英語教學的podcast為數眾多,各有不同的目標聽眾,如EnglishPod的目標聽眾是中國人,而English BreezePod Dialogue則是日本人。此外,podcast也各自聚焦於不同的主題,如PhoneticPodcast專門講述發音,美國之音提供英語新聞,Learn a Song Podcast是歌曲教唱,Enlgish Idioms and Slangs則是諺語和俗語等。
  3. 國際化:podcast既然是以網路為傳送的媒介,當然也有網路無遠弗屆的特點。加上RSS是非同步的傳送媒介,因此任何時間、任何地點(anytime, anywhere) 都可以是學習的環境。因為收聽的學習者可能來自世界不同的國家,跨文化的衝擊是應當要避免的。此外,podcast多為公開、且免費下載,因此也可以向不同語言的podcast教學節目取經,截長補短。
  4. 商業化:雖然語言教學和商業不一定相關,但是為了提供更好的教學內容,商業化或許是方法之一。雖已有少部分的語言教學podcast加入了商業的色彩(如ChinesePodJapanesepod101),但整體來說恐怕仍是支出多於收入。但根據 eMarketer的報告 ,美國地區podcast的聽眾人數,在2006年將有1000萬、2008年會有2500萬、2010年將有5000萬(Chapman, 2006) ! 按此成長速度,加上目前全球的中文學習者已有3000萬,華語教學的podcast必定是值得期待的市場。
US podcast audience圖3:2006、2008和2010年的美國podcast聽眾人數


五、結論

正當podcast在網路上如火如荼地發展時,很遺憾地發現,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台灣製作的華語教學podcast。如果台灣有心成為全球華語教學的中心,應該要更加強在網路上推廣的力道。或許可由僑委會來製作?又或者是補助經費、贊助想要參與的華語教師?但不論形式為何,如何維持長期運作將是重點。

雖然O'Reilly(2005)並未提到podcast,但我想podcast也可列為web 2.0的應用之一。Web 2.0時代的核心觀念是「網路為平台」(Web as platform)和「自己掌控資料」(You control your own data)(O'Reilly, 2005)。因此,如何提升服務的品質、匯集更多的資料,將是創造品牌價值的關鍵。華文圈的podcast仍處於起步階段,將podcast融入語言教學也還只是一種嘗試,但繁榮的前景是可以期待的。在有更多人參與之後,希望能將華語文教學提升到新的層次。

============================

註釋

  1. 要是用太便宜的麥克風,可能噪音會太大。另外,錄音的音效卡也是關鍵。

============================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