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月 31, 2006

[新聞] 打造全球華語文產業價值鏈

劉毓民
2006/3/27

引言相較於中國大陸對華語文推廣所挹注的心力與企圖,國內的資源則顯得過於零星與分散;針對此一現象,行院政務委員林逢慶特別指示資策會盡速研析國內華語文產業需求及發展現況,並提出初步的推動計畫。

全球華文學習熱潮已延燒多時,面對此一龐大商機,國內相關業者與學界莫不傾力投入、提前布局,希望在這兆元產業中搶得一席之地。

然而,相較於中國大陸對華語文推廣所挹注的心力與企圖,國內的資源則顯得過於零星與分散。針對此一現象,行院政務委員林逢慶特別指示資策會盡速研析國內華語文產業需求及發展現況,並提出初步的推動計畫。

為此,本會相關同仁除廣集資料、密集拜會國內華語文產學專家之外,也於3月14日假數位教育研究所舉行「華語文產業價值鏈討論會議」;集思廣益共同探討我國全球華語文數位學習的推動目標與策略。

會議主持人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林立傑主任開宗明義地指出,華語文產業是我國推動的數位內容產業中最具發展潛力的項目;除了肇因於台灣華語文的教學品質較佳之外;半個世紀的教學歷史早已建立了無可取代的品牌形象;更重要的是我國ICT技術應用能力及商業化能力也都較大陸強出許多;因此,面對全球華語師資需求的缺口,數位學習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解決方案。

與會的產官學界代表中,首先發言的是教育部國家對外華語教學政策委員會張淑芬委員,她表示其實早在民國93年12月,教育部即著手推動「教育產業國際化旗艦計畫」,戮力擴展對外華語文教學市場;無論在建置華語文國際行銷機制、推動教材實體與數位並重之多元化編撰,以及華語文教學師資認證與檢測等方面,都有不錯的成果,我們可以在這個有利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直接負責推廣海外華語教學的僑委會,由於匯集了數十年貼近市場的實際推廣經驗,對於華語文產業的推動策略思維,顯得非常務實且具彈性。僑務委員張良民處長認為,面對大陸的「傾銷」,我們唯有以精緻化及數位化的商品優勢加以抗衡;同時,為了避免傷及國內業者利益,僑委會在海外發送華語文教材的應用策略,亦會以「假政府之力先行搶佔海外市場」為主要思維,俾使當地市場習慣台灣所出版之教材,俟業者隨後搶進。

另一方面,僑委會也非常樂意開放所屬教材的數位化製作及版權給國內業者。張良民最後強調,僑委會的思維非常單純,就是希望看到台灣品牌的華語文產品能夠行銷全球,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業界代表方面,階梯數位科技網路事業部經理,同時也身兼「數位學習產業聯盟」發言人的童巧芬則表示,台灣華語文業者要想永續經營必須與大陸相關產品做出區隔,要依據客戶的需求規劃規劃產品,太多的政治性議題及考量實際上是無補於事的。童巧芬也指出「考試領導教學」是普世不變的通則,因此,盡早施行「認證制度」既可以做大海外華語文市場的大餅,也可以推廣柔性國力,無異是一舉數得。

此外,旭聯科技康永華總經理則建議政府制訂華語文產業的產業政策,以確立未來發展方向。另外,電腦技能基金會蕭佳賓副秘書長也提出許多獨到的構想,如成立類似工研院的研發機構,研究華語文教學法及相關科技應用,研發成果技轉民間;鑑於海外市場廣闊、師資供不應求,應發展海外本地華文教師的培訓工作,藉以建立當地關係;此外,找出華語文產業的殺手級應用,有效的國際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要項…等。

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 產業新聞

星期二, 3月 28, 2006

[文獻] 數位學習新視界:上網教與學

書名:數位學習新視界:上網教與學
作者:鄒景平
出版年:2005
出版社:台北:鼎茂

鄒景平老師在國內數位學習界素負盛名,主筆的e-learning心法共寫了三四年、接近200講。她所主持的「金紅小築」也有許多從事數位學習的人在上面討論各種問題。

雖然沒有完整的理論架構貫穿全書,但正因為數十篇文章輕薄短小的特性,使內容可以涵蓋各種不同的層面。例如書中提到,線上教師是影響線上學習成效的關鍵。不少線上課程僅著重於內容的開發,而忽略了線上教師的帶領技巧。作者認為,線上教師也應該參加幾門線上課程,體驗「被帶領」的感受,也唯有如此,才能夠成為更優秀的線上帶領教師。

書中還有一部份提到資訊素養的重要,例如:CEO也該學會如何使用網路、以Google搜尋資料非常方便等等。不過那些文章都寫得比較早,屬於早期推廣的性質。

令人訝異的是,作者這些文章的知識,竟大多是從網路來的,包括搜尋引擎、訂閱電子報、閱讀部落格等等。這樣的學習方式,讓作者可以隨時跟上國內外最新的研究與動態,同時也不忘向國內介紹。此外,作者也介紹了一些國內外數位學習相關的網站,之前的一篇文章〈數位學習的中文討論區〉,就有部分資訊是從本書中出來的。

張忠謀提到,他自己開始工作的前五年,只用到了學校所學的20-30%,其他都來自終身學習的習慣。他認為,「有目標」、「有紀律」、「有計畫」是終身學習的三個要點。而這一點,華語老師何嘗不是如此呢?新的工作總會帶來新的挑戰,我們也必需要不斷地學習以面對新的任務。「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是不斷成長、追求卓越的必要條件。

星期三, 3月 15, 2006

[文獻] Rapid E-Learning: What works

開發數位教材需要冗長的週期及鉅額的費用。傳統的數位學習,皆遵循一定的開發流程(如ADDIE模式),透過SME、教學設計師及美工、技術人員的合作,共同開發數位教材。如果是委外製作,其開發每個小時數位課程的費用,國外可能高達五千到三萬美元,國內也要台幣六到二十萬元不等。

Bersin & Associates針對228位教材開發者的調查發現,缺乏資源(27%)和冗長的開發時程(25%),是開發者認為發展數位教材兩個最大的挑戰(De Vries & Bersin, 2004, figure 1):

Challenge of e-learning

在此困境下,快速數位學習(Rapid e-Learning)應運而生,其特色為讓SME來主導、開發課程,利用眾所皆知的技術、及友善的使用者介面(user-friendly interface)來快速開發課程。諸如Macromedia BreezeMicrosoft Producer for PowerPointArticulate Presenter等軟體的陸續問世,都反應了此一快速數位學習趨勢。

De Vries & Bersin (2004)提到Rapid e-Learning的特徵有下面幾項:

  1. SME是課程發展的主要人員;
  2. 開發時間多在三週內完成;
  3. 使用的製作工具(authoring tools)多為SME已熟知的軟體(如PowerPoint),或是具友善使用介面的模版(template);
  4. 提供了簡單的評量、回饋與追蹤;
  5. 每個單元多在一小時以內,通常為30分鐘;
  6. 可以運用能促進學習、但技術難度又不高的媒體(如聲音);
  7. 可採用同步或非同步的教學模式。

De Vries & Bersin 強調,「開發時間短」及「容易發展」是Rapid e-Learning的兩大核心。當然,並非所有的數位學習都適合採用Rapid e-Learning。如果將知識的傳遞分成資訊傳遞、知識轉換、新技能訓練、認證績效四大類,則適合使用Rapid e-Learning僅有第一類資訊傳遞和第二類的知識轉換(張淑萍,2006)。意即,如果是政策傳達(e.g. 產品漲價)或是改變既有知識(e.g. 產品漲價後,會對我們有什麼影響?),這些屬於快速變動、需要常常更新的資訊,就適合使用Rapid e-Learning。

這樣的發展模式,應可供發展華語文線上教學課程時作為借鑑。

=======================
延伸閱讀

=======================
引用文獻

星期二, 3月 14, 2006

[公告] 2006年數位學習、CALL相關研討會

ps. 部分資訊來自數位學習大家談

星期一, 3月 13, 2006

[文獻] Computer aided language learning for Chinese: A survey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心得】
本文回顧了華語文教學CALL的歷史,並指出CALL的媒介由光碟(CD-ROM)等單機軟體朝向網路發展。網際網路從1995年至今不過是10年的歷史,但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長。在網路上,已經有為數眾多的中文教學網站,大概可以簡單可分為兩大類:

誠如Bourgerie(2003)所言,現在的問題並不是如何去找這些可以輔助教學的材料,而是應該從眾多的網站當中,選取有用的材料。因此該文整理了大量的教學網站、光碟、輔助軟體等,並加上一些評介。

隨著中文熱的興起,也有不少商業網站切入華語文教學這個領域,只是好像介紹、評鑑這類網站的文獻並不多。像是Chinese OutpostChinese HorizonLanguage Expert 、 大陸的中國上網 、韓國的ChineseMorning、日本的NOVA等,加上台灣準備切入的IQChinese,想必將來會改變一部份的華語文教學生態,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

最後提一個技術方面的小問題。在瀏覽眾多網站時,發現有一些網站沒有在HTML碼裡面,加入charset的 meta tag,因此常有亂碼。網頁應該加入這一行: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

如果是繁體網頁,則將utf-8改為 big5;簡體網頁,則改為 gb2312,這樣瀏覽器才不會誤判編碼。此外,我用的DocType 是 XHTML,如果是HTML,請刪去最後面的斜線: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

另外,根據 zonble’s promptbook ,為避免UTF-8網頁在IE上打開時變成一片空白,建議在<head> 標記中,將<Content-Type>放在最前面。

詳細的情形, 可參考《在 30 天內打造更具親和力的網站》。

===============
線上全文

星期日, 3月 12, 2006

[網站] 數位學習概論 Wiki

數位學習概論的網站。有中興大學朱延平老師主講的數位學習基礎概念。其他還包含Blog、RSS、Wiki等教學,部分教學並有動畫教學。 全部內容如下:

  • 基礎概念 以e-Learning強化教學競爭力
  • 第一章 使用Blog強化個人學習
  • 第二章 應用Blog之教學設計策略
  • 第三章 個人化Blog版面設計
  • 第四章 利用RSS串聯網站
  • 第五章 網路學習三部曲-Google, Delicious, and Blog
  • 第六章 Blog伺服器架設與管理
  • 第七章 Wiki教學

網址:http://wiki.mis.nchu.edu.tw/mediawiki/

ps. 小小批評一下,教學影片的背景噪音實在太大了,到了干擾學習的地步,很顯然,朱老師沒有用比較好的麥克風... :p

鄒老師的文章《eLearning心法第117講:驗收串流課程的品質》中提到:「…老師講解的聲音品質第一重要,視訊清晰固然好,但非常佔頻寬,很容易讓學習者在等待中失去興趣和耐性…」或可做為參考。

星期三, 3月 08, 2006

[文獻] 打造TOP1線上學習方案

打造TOP1線上學習方案書名:打造TOP1線上學習方案—取法E-LEARNING成功典範,強化企業競爭優勢 (Designing World-Class E-Learning : How IBM, 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Are Succeeding At E-Learning)
作者:Roger C. Schank
翻譯:羅雅萱、袁世珮
出版年:2002/2002
出版社:麥格羅希爾

【心得】
Schank在本書當中最重要的觀點,就是:「學習是要讓學習者犯錯的。」有別以往數位學習傳遞正確的知識、然後測驗學習者記得多少,作者提出從「錯誤」出發。Schank認為,我們從小開始的學習,就是透過不斷的嘗試、錯誤來進行的。 在我們還是兒童的時候,我們會不斷的犯錯,大人會告訴我們,我們犯了哪些錯誤。透過不斷更正的過程,我們逐漸形成「正確」的答案。而數位學習也是如此,如果讓學習者在出乎意料的情況下犯錯,則可以幫助他們記得更牢,同時,也降低了正式場合犯錯的機率。

Schank並提出七個評鑑數位課程的指標,這七項指標可簡稱為FREEDOM:
  • 失敗 (Faliure):能夠造成一種會讓學生驚訝的失敗經驗。
  • 推理 (Reasoning):鼓勵推理。
  • 情緒 (Emotionality):激起學生的情緒反應。
  • 探索 (Exploration):能刺激探索、促進發問。
  • 實做 (Doing):能鼓勵實際動手做。
  • 觀察 (Observation):能讓學生自己看事情。
  • 激勵 (Motivation):提供激勵。

鄒景平(2003)認為,這些指標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以學習成效為考量重點,應該更具有實效性。

======================

參考文獻

星期六, 3月 04, 2006

[文獻] e 世代的中文教師如何面臨挑戰

【心得】
謝天蔚老師在中文CALL方面素負盛名,所製作的Chinese Learning Online網站長期居Google檢索的第一位。

在本文中,作者提出e世代華語教師所應具備的資訊能力,共有五項(請參閱原文,此處不贅):

  • 中文文字處理
  • 電子通訊(文字和語音電子郵件﹑網上討論和通話)
  • 簡單網頁製作
  • 網路資源的搜尋和編輯
  • 利用現成的編輯系統製作各種練習和測試題

其中的「網路資源搜尋與編輯」,不知道可不可以透過Web 2.0的社會書籤(像是del.icio.us)來完成?好像還沒有人這樣嘗試過。(我犯糊塗了,其實華語教學分享館的HEMiDEMi書籤就是這樣的應用)

另外,謝老師提到的語音電子郵件(Voice mail),在敦煌英語教學電子雜誌也有一篇介紹的文章:資訊融入英語教學實務(一)──語音電子郵件的應用可以參考。

至於簡單的網頁製作,現在有了Blog,門檻已經降低許多。不論是線上寫作、合作學習、網路日誌、學習者檔案,甚至是教師培訓、進修,我想都有應用的空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作者提的這幾點想來只是華語教師的基本要求。事實上,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學起來還是比較快的。不過作者在本文中並未提到教學設計。記得以前我曾參與過一次華文網路種子師資培訓班,發現海外的華語教師們對於學習技能比較熱切,而忽略了教學設計的部分。我自己認為,蓋房子若無藍圖,恐怕大樓不會穩固。不過這個要求,只能等各項技能都熟練以後再說了。

==========================
線上全文:

[文獻] 世界十大語言

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大家都已經知道了。中文的人口到底有多少呢? 先來看一下統計數據(Gordon, 2005):

世界十大語言 (L1)
如果只算第一語言,中文的使用人口約八億七千萬,而印度語、西班牙語和英語都是三億多。這個數字和該國的人口總數有密切的關係,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自然分據一、二兩位。但如果加上第二語言的人口,則英語的總數會增加許多(Gordon, 2005):

世界十大語言 (L1+L2) 由上圖可以看出,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人口總數有五億,比第一語言的數目還要多。 而可以想見,中文為第二語言的人口,恐怕大多還是居住在中國地區,因為中國現在的人口至少有13億。值得一提的是,佔據人口總數第11名的是吳語(上海話),大約有七千七百萬,比爪哇語、越南語、韓語語和法語都還要多,這也是歸功於人口總數眾多所致。

不過,這些語言的調查數據並非都在同一年完成,像中文是根據1990的調查,而日文的是1985年。

============================================

網際網路的總人口已經突破10億,其排名由下圖可以看出,英語一枝獨秀,而中文、日文、西班牙文分居二、三、四名:

網路十大語言
詳細數字如下(Internet Usage World Stats, 2006):

Language

Population

Percentage

English

311,241,881

30.60%

Chinese

132,301,513

13.00%

Japanese

86,300,000

8.50%

Spanish

63,971,898

6.30%

German

56,853,162

5.60%

French

40,974,005

4.00%

Korean

33,900,000

3.30%

Portuguese

32,372,000

3.20%

Italian

28,870,000

2.80%

Russian

23,700,000

2.30%



另外,前十名的總和即佔全部網路人口的八成, 可見數位落差之大。阿拉伯語的總人口(含第二語言)為4.5億,但在網路上卻連第十名也排不上。不知道哪裡有網頁語言的統計數據?一定會更有意思。不過現在連網頁總數都不容易確定,要確定網頁語言恐怕要費一番功夫。

信老師(2000)曾說,按照中文人口在世界上的比例,網際網路上的中文信息量應該要達到25%,才能算是比較平衡的比例,目前看來還有一段距離。 而我們目前正在部落格上「製造」中文的文章,也算是為此盡一份棉薄之力吧? 

==================
引用文獻

[文獻]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etwor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Networ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Concepts and Practice 【心得】
兩位作者回顧了網路語言教學(Networ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NBLT)的歷史,說明CALL的教學觀基本上是跟隨語言教學和語言學研究的發展而更革的。傳統上CALL偏重自學、編序應用(programmed application)、操練(drills)、模擬、教學遊戲、測驗等等。但網路作為一種新式CALL的工具,則更強調人際溝通和社會互動。

作者將CALL分為三個主要的流派:結構(Structural)、認知(Cognitive)、社會認知(Sociocognitive),並且說明了各流派主要的觀念和對CALL的看法。

三種流派對於教學的不同詮釋:
 StructuralCognitiveSociocognitive
Who are some key scholars?Leonard Bloomfield, Charles Fries, Robert LadoNoam Chomsky, Stephen KrashenDell Hymes, M.A.K. Halliday
How is language viewed?As autonomous structural system.As a mentally constructed system.As a social and cognitive phenomenon.
How is language understood to develop?Through transmission from competent users. Internalization of structures and habits through repetition and corrective feedback.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innate cognitive heuristics on language input.Through social interaction and assimilation of others speech.
What should be fostered in students?Mastery of a prescriptive norm, imitation of modeled discourse, with minimal errors.Ongoing development of their interlanguage. Ability to realize their individual communicative purposes.Attention to form (including genre, register, and style variation) in contexts of real language use.
How is instruction oriented?Toward well-formed language products (spoken or written). Focus on mastery of discrete skills.Toward cognitive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learning and use of language. Focus on development of 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Toward negotiation of meaning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Creating a discourse community with authentic communicative tasks.
What is the primary unit of analysis?Isolated sentences.Sentences as well as connected discourse.Stretches of connected discourse.
How are language texts (spoken or written) primarily treated?As displays of vocabulary and grammar structures to be emulated.Either as input for unconscious processing or as objects of problem-solving and hypothesis testing.As communicative acts (doing things with words).
Where is meaning located?In utterances and texts (to be extracted by listener or reader).In the mind of the learner (through activation of existing knowledge).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locutors, writers and readers; constrained by interpretive rules of the relevant discourse community.

而在實際運用層面,結構派認為CALL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提供無限的操練、家教般的教學、和正確的回饋。而認知派認為,CALL應該提供語言輸入、分析∕推論的任務,以輔助語言學習。社會認知派則認為,CALL主要功能是提供社會互動,幫助學習者參與言談社群(discourse community)、或者創造新的社群。 因此,結構派的傾向(orientation)是「成品」,而認知派的傾向是「認知過程」,社會認知派的傾向是「認知過程」和「社會交際」。


ps. 雖然這本書主要內容是網路教學,不過本文的範圍是CALL而非NBLT。

=====================
線上全文

星期五, 3月 03, 2006

[文獻] 數位修練:20家導入e-Learning的成功企業現身說法

數位修練書名:數位修練:20家導入e-Learning的成功企業現身說法
作者:黃玉珍
出版年:2005
出版社:台北:聯經

【心得】
本書介紹了20家導入數位學習成功的優良廠商,並且簡介他們的成功模式。雖然作者對於廠商的介紹並不深入,投資報酬率(ROI)也亂算一通(p. 69),20家個案也沒有歸納出成功的關鍵因素,不過至少本書讓我們知道下面幾點:
  1. 主管的支持度:好幾家廠商都提到,主管的支持對於在企業內部推行數位學習的重要性。有了中高階主管的支持,能起帶頭的作用,也才能風行草偃。
  2. 方式的多元化: 像是台灣知識庫以「請學員到教學中心觀看課程」的方式,避免課程被側錄,從而提高老師參與的意願(p. 230);而門得揚則考慮偏遠地區頻寬問題,不再把網路當成主要傳送課程的管道,而是學習者上課前上網經過帳號檢驗即可,也因此不會有課程下載時間過久、或是影音延遲的問題,課程則由光碟的方式來傳遞(p. 260)。
  3. SME的重要性:數位學習IDer(instructional designer)只是負責規劃課程,不可能會比企業內部的SME(subject matter expert)還要熟悉課程內容。因此,若能像復興航空興農等企業,讓SME能夠自製部分課程,除了能夠更切合學習者的需求外,還可以降低成本、加速開發流程,這也是rapid e-Learning的主要觀點。另外,PM(project manager)、ID、SME也需要可以溝通的窗口,這點也考驗SME的電腦知識和設計學習活動的功力。
  4. 混成的實效性:數位學習很難完全取代所有的學習活動,因此電腦加實體的混成學習(blended e-learning)是較佳的選擇方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希伯崙 Live ABC成功打造英語數位學習的典範,可供華語文教學借鑑。同時,音像先修網希伯崙等企業也都看好華語文學習市場,並有意切入。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華語文電腦輔助教學的潛在市場。

星期四, 3月 02, 2006

[新聞] 華語文創造新的兆元產業

賴燕芳

在全球風行中文熱潮下,華語學習已經成為一門顯學,華語文產業推動聯盟、中華多媒體協會、數位學習產業聯盟等,紛紛表現對華文教育市場的興趣,預估華語文全球市場未來5年商機約600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 2兆元,台灣業者若能分工合作搶攻商機,可望創造另一個兆元產業。

有鑑商機龐大,中華多媒體協會、華語文產業推動聯盟、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22日在南港數位內容學院共同主辦”2006年華語文內容發展集思會”。 由主要數位學習、內容業者聯合成立的「華語文產業推動聯盟」,也會中宣佈,分別以成員的企圖心將市場初步分割為北美、日本、韓國、台灣四大塊,分由網際智慧、階梯、希伯崙、旭聯公司提出戰略計畫,結合聯盟夥伴一起進軍國際。

相對於產業聯盟的分工,台灣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所長信世昌在會中呼應說,不同語區要有不同的華語文教材,目前台灣各大學也以專長來區分市場編輯華語文教材,例如中原大學經營印尼、台灣師大專攻美國市場等,唯有這種聯盟分工的方式,才能增強集體戰力。

僑委會對於推廣華語文學習一向不遺餘力,科長孫國祥說因應數位浪潮,僑委會已著手將質優的華語文教材加以數位化,未來不排除更進一步免費提供這些素材,讓業者可以做為產品開發的加值應用,如此將讓業者更加如虎添翼,唯這個想法還在評估之中。

中華多媒體協會理事長張昭焚(同時擔任鈺德科技董事長)更是透露,他們研發的殺手級應用已屆成熟,未來64 百萬位元( mega byte)就可以看一部電影,此外他們擁有成龍、李小龍、李連杰等精彩的亞洲電影版權3000部,未來如何在手機上利用這些素材學習中文,或是業者開發出更好的華語文數位內容,他都可以置入手機中一齊銷售。

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林立傑主任表示,近年來中國熱潮發酵,預估華語文全球市場在未來五年將有六百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二兆元商機,台灣業者如果能齊心合作分工,極有可能創造另一個新的一兆元產業。台灣資訊智慧財產協會祕書長王百祿更是表示:「這將是台灣教育產業國際化的最佳機會,數位內容辦公室更應獎勵潛力廠商進軍華語文市場,把握難得一見的市場契機。」

甫當選「華語文產業推動聯盟」第一任會長的網際智慧公司營運長陳迪智說,「華語文產業推動聯盟」由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推動成立,有鑑全球華文市場實在太大,因此聯盟的推動以市場導向設計,成立四個SIG (Special Interest Group),由四家已經有市場計畫的公司負責擔任召集人,分別是網際智慧負責擔任美國SIG的召集人,希伯崙負責擔任韓國SIG的召集人,階梯數位負責日本SIG,旭聯科技負責台灣SIG(行動學習為主)。

信世昌語重心長地說,華語文市場目前正在起飛,預估未來的30年市場都還不會飽和,他期許台灣除了產學合作進軍國際市場,一定還要學習韓國思維,意即自創品牌的企圖心才會在華語文市場握有主控權,不但藉著華語文風潮把台灣保存的中華文化傳播到全世界,甚至還可進一步回銷大陸。他善意提醒業者,台灣有技術、資金和開放的學習情境,如果只知高度競爭或依附大陸市場,最後淪落到扮演大陸代工角色,兆元商機也可能轉瞬成空!

新聞來源: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
http://www.elearn.org.tw/NR/exeres/75BD595F-5792-4995-93A8-F78DCAE1ED2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