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25, 2006

[新聞] 分合進擊的全球華語文產業推動戰略

分合進擊的全球華語文產業推動戰略

文/資策會 數位教育研究所 林立傑主任

全球華語文學習熱潮持續升溫,世界各國紛紛將華語文列入外語教學政策。例如全美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在2004年5月宣布,美國主流教育體制之下的華語文進階先修學分課程(Chinese 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 Chinese AP),將於今年秋季開學後正式上路,和中文同時列入的外國語言還包括義大利文、日文和俄文,而其中自然以選修中文的需求最為高,有2,400所高中登記要開中文課程,明年五月將會舉辦首次的中文AP考試。

在當前美國中文熱的情況下,中文AP課程勢必再起推波助瀾的作用。當前已在各公私立高中、也就是主流學校學習中文的學生人數為2萬4,000人,傳統中文學校(主要教授正體字)的中文學生約有10萬人,漢語學校(教授簡體字)學生約8萬人,總計已逾20萬。另據亞洲協會今(2006)年4月份的一項調查預測,到2015年時,全美將有75萬名學生學習中文。

加上近期中國大陸挾其優勢經濟潛力在海外建構「漢語橋」,以語文學習之名,行政治影響之實,並全方位布建「孔子學院」企圖主導中華文化之解釋權。中國大陸自1987年成立「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為國家漢辦)為主導,整合教育部、財政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外交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文化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各部會資源,將漢語的推廣當成另一種柔性外交的輸出武器;自2004年起在世界各國積極成立「孔子學院」,目標5年內要在世界各地成立100所孔子學院,另外漢辦亦積極推動中文的托福考試:「漢語水平考試」(Hanyu Shuiping Kaoshi;簡稱HSK,大陸當地人稱「漢托」),目前全球已有33個國家,共設立超過150個以上的考場,超過54萬的人應考。通過HSK的外國人,中國大陸政府提供全額獎學金吸引他們到大陸留學,大陸期望學習美國ETS以檢定帶動中文學習的策略,已逐漸創造類似托福(TOEFL)的效益,2005年全球實際到考外國考生超過11萬人。

因應華文學習熱潮,順應全球數位潮流、面對此一龐大商機,國內相關業者與學界也傾力投入,希望在這兆元產業中搶得一席之地。台灣在產官學研方面,都有相當豐富的資源:

政府方面:有僑委會多年經營服務海外僑校,文建會、故宮博物院等單位的各項數位典藏計畫所產生的豐富中華文化數位內涵等。

學界方面:早在1956年,台灣師大就已正式設立國語教學中心.目前台灣將近有20餘所大學設立華語中心,每年平均招收約七千名外國學生;同時也有5所大專院校開辦華語相關系所。

研究單位:不論是中研院、國科會都有相當多的科專計畫與中文語音文字的研究人才於其中鑽研相當多的相關計畫

產業方面:台灣首次結合各類相關業者攜手進軍海外市場的「華語文產業推動聯盟」,在產官學研各界的祝福與鼓勵之下,於今年4/14正式成立,這不僅是台灣各界一致看好的華語文產業所踏出的第一步,也象徵台灣數位內容產業繼遊戲與動畫之後,另外一個最有前景與最具台灣特色/競爭優勢的應用。


為有效回應中國「全球漢語戰略」,政府應擘畫全面性的華語文推動相關計畫;各部會理應就各自定位,以以往執行成果為基礎,分進合擊,以活絡國內華語文相關產業及學術機構;擴大華語文師資需求,提供就業機會;推廣數位典藏,提供業者高品質之教材製作素材;藉由華語文之教授,贏取外籍人士對我國之支持與認同,擴大柔性國力。

教育部方面,已制訂國家級的華語文檢測標準;未來建議施行「華語文檢測標準及師資認證推廣計畫,以及獎勵技術創新研究計畫」。擴大推廣國家級的華語文檢測標準及師資認證;獎勵技術創新研究計畫:獎勵學術研究、獎勵華語文教學模式應用研究、鼓勵實體教材廠商在學術單位協助下出版數位教材及課程…等。

在經濟部方面,建議施行「華語文產業推動計畫」。以「台灣優質華語文」之「共同品牌經營」為核心目標,廣包國內各家優良廠商之品牌(類似工業局先前所提之「台灣精品」之概念)。下轄六大工作項目:

1. 華語文師資學習網站與社群經營計畫
2. 協助海外傳統僑校轉型為數位華語文學習中心計畫
3. 華語文人才培訓及數位華語文教師檢定計畫
4. 網路華語文產品商城規劃計畫
5. 獎勵華語文相關產品研發/教學模式發展/數位學習應用研究計畫
6. 產品及課程之行銷計畫

對於僑委會,建議施行「台灣華語文網路學苑品牌經營計畫」。以數十年累積之僑教經驗及大量的華語文教材,及海外3,000餘所僑校為基礎;並可結合國內產、官、學界等現有之華語文相關資源,及歷年政府推廣數位內容之相關計畫所累積的成果,共同打造「台灣華語文網路學苑」;除了將持續執行海外僑教的工作之外,也可成為國內產、學產品對外的實體與虛擬行銷通路。進而發揮活絡產學、提供就業機會、推廣數位典藏及擴大柔性國力等綜效。

建議國科會,著手制訂推廣華語文的基礎工具,如「政體字學習工具—字根分類」、「語音編碼」、「華語文學習字/辭典」、「針對AP考試編撰一套示範教材」…等。

至於文建會/故宮,由於已擁有大量數位典藏,因此建議著手「數位資源商用智慧財產授權計畫」,研議智慧財產鑑價、授權機制及辦法。使這些數位典藏成為華語文產業教材製作之重要素材來源。同時施行「中華文化行銷計畫」藉由文化交流之名,行華語文產業行銷之實。

綜觀我國全球華語文產業推動的整體戰略拼圖,將由於政府各部門的齊心投入,而逐漸成局;兆元產業的商機亦將指日可待。

文章來源:數位內容學院月刊2006年07月

星期六, 4月 15, 2006

[新聞] 結合IT基礎 華文教學數位內容搶攻海外市場

■(2006-04-14 20:24)

台灣首次結合各類相關業者共同成立「華語文產業推動聯盟」,集結業者資源進軍海外華文市場。業者指出,台灣擁有雄厚資訊科技(IT)產業基礎,應該結合華文教學和數位內容產業,形成「教育科技」產業,從華文市場切入,搶攻美國每年至少60億美元的教育科技市場。

全球延燒華文熱,各地大量需求有經驗的華文教師,台灣各大學的華文師資訓練班更是班班爆滿,而且中國大陸政府積極參與及運作,已經在全球不少國家成立「孔子學院」,顯見全球的華文熱還在不斷發燒。

甫當選首任聯盟會長的網際智慧公司營運長陳迪智說,聯盟的成立主要是針對不同的目標市場,包括美國、韓國、日本、台灣,提出符合當地學習者所需要的學習服務及內容,因為市場大,每個地區的需求與文化又不盡相同,因此必需結合台灣各類業者的力量,才能進軍國際,因此包括學習服務、教材開發、軟體平台技術、語言學習專家、測驗評量服務、實體補教等業者,都是這次聯盟結盟的對象。

根據聯盟的組織章程規劃,未來聯盟推動市場導向的設計,目前已經成立四個SIG (Special InterestGroup),由四家已經有市場計畫的公司負責擔任召集人,網際智慧擔任美國SIG的召集人、希伯崙負責韓國SIG、階梯數位負責日本SIG、旭聯科技負責台灣SIG,未來聯盟的運作將以各SIG為主,廣邀相關廠商共同搶攻特定的目標市場。

長期在美國推動華文教育的全球知識交換 (GKE)公司創辦人張光進表示,美國延燒華文熱並非只是學習華文而已,他們將學習華文當成全球化的一環,更要增進文化和語言的交流,因此在美國當地推動華文教育時,一定要包涵「全球化」、「文化」、「語言」三要素。

張光進指出,美國未來10年到15年,每年光是學習華文的市場就高達50億美元,其中幼稚園到高中階段佔34%,高中以上到成人教育佔29%;估計因為學習華文所需要的「教育科技」 (EDUCATIONAL TECHNOLOGY)每年至少60億美元,而且這些都是現成的市場,並非畫大餅的市場。

他強調,台灣雄厚的資訊科技本錢,就是進軍「教育科技」產業的最大本錢,但一定要結合「學習華文」、「數位內容」才是台灣的利基,而且這些學過華文的人,未來會很想去華人世界體驗真正的中華文化,台灣既然是中華文化的守衛者,更應該把握這個良機,創造更深一層的經濟利益與國家利益。

張光進特別形容教育科技如同汽車製造業,台灣的汽車零件大都供應海外大車廠,很少自己整車輸出,台灣除應該鞏固零組件品質之外,千萬勿忘集合整體零件,塑造優異的台灣汽車,才是賺大錢的基礎。
(中央社)

資料來源:聯合理財網

星期一, 4月 03, 2006

[文獻] Podcasting: Audio on the Internet comes of age

【心得】

一、什麼是podcast

根據Wikipedia的定義,podcast(大陸譯為「播客」,台灣則不翻譯)指的是,在網路傳送聲音或影片檔案,例如廣播節目或音樂影片,並可以用RSS或Atom來同步,讓訂閱者可以在個人電腦、或行動裝置(手機)上來收聽、收看。

之所以叫做podcast,是由"iPod"和"broadcast"兩個字所組成。一如blog所提供的RSS,訂閱者可以使用Appel公司的iTune(免費)或Juice(開放原始碼軟體)來訂閱podcast。使用者打iTune或Juice,軟體就會同步更新、並下載最新的節目。此外,使用者還可以將這些廣播同步到個人的MP3隨身聽裡,隨身攜帶、隨時收聽。

Pocast雖然以聲音為主,但從2005的上半年開始,也有部分的podcast提供影片。除了可以在電腦上觀看,也可以同步到iPod Photo。

圖1:以iTune訂閱podcast


二、Podcast的技術門檻

一如blog降低了網頁製作的門檻,podcat也降低了製作廣播節目的技術門檻(楊致偉,2006)。傳統的廣播從錄製到發送,都需要有專門的技術,節目內容也受限制,所需的成本也高,傳送的訊號也有範圍限制;而podcastors則僅需麥克風即可製作節目[1],透過OdeopodOmatic來錄製、發佈podcast 。重點是,這些服務大多是免費的!

此外,因為有RSS,訂閱者不必到訪每一個網站,才知道有無更新的節目,因此可以同時訂閱多個節目,如同部落格的RSS閱讀器一樣。而podcastors由RSS feed 訂閱人數的多寡,也可以知道自己podcast受歡迎的程度。


三、Podcast與語言教學

既然CALL的關鍵是以學習內容為主體,因此技術並非最主要的考量因素。podcast對教育科技而言並不能算是新的技術,但是因為簡單易學,因此而吸引了更多人來參與。使用podcast來進行英語教學的列表,可以參見Englishcaster,此處不贅。

但我個人認為,以podcast來製作語言教學節目,尚需注意下面幾點:

  1. 廣播形式的侷限:和電視教學節目不同的是,podcast大多數的時候只有聲音。因此,收聽的人並沒有視覺上的刺激。如果遇到學習者沒學過的生詞,應該怎麼介紹呢?ESL Pod的作法是以較慢的語速,將生詞逐字地拼一次。中文就比較麻煩了,不知道是不是應該用部件來拆解字形?不過,對於初級學習者來說,部件的名稱可能比漢字本身還難。在網站上提供文稿,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2. 廣播文稿:大多數的podcast節目是沒有文稿的,但以學習語言為目的的聽眾可能需要。像ESL Pod就提供部分的內容文稿,以便學習者對照、複習。
  3. 聲音品質:聲音的品質牽涉到許多層面,最直接相關的就是採樣率(sampling rate),太高的採樣率會讓檔案過大,但太低的採樣率則會讓聽者感到不適。當然,錄好的聲音也需要後期製作,讓聲音變得柔和一些(如ChitChat Online 英語下午茶未經後期製作)。主持人說話的習慣也需注意(Chinese Pod的Ken Carroll 有咂嘴的壞習慣)。另外,錄音時也需注意音量大小一致、以及語速的控制等。
  4. 節目的長度:podcast 目前僅能算是教學輔助資源之一,因此不適合太長的節目。英語教學的ESL Pod控制在15-20分鐘左右;而中文教學節目Chinese Pod則長度差異較大,從8分鐘到20分鐘都有;而專教日語的Japanesepod101大約是10-20分鐘。從這些節目看來,每個單元控制在10-20分鐘左右較為恰當。
  5. 內容的獨立性:目前語言教學的 podcast 似乎傾向製作各自獨立的單元,也就是聽眾可以選任何一集來聽,而不會有任何的落差(chasm),這也是傳統語言教學廣播的形式。但是,podcast與廣播教學節目不同的是,廣播教學是同步播出,學習者很少有機會能聆聽以前的節目,因此節目需要各自獨立,以便學習者可以隨時加入,但也造成內容難度停留在某一層級打轉;但podcast則有如檔案櫃 (archive),之前的廣播一樣可以訂閱、收聽,因此我建議 podcastor不妨可以嘗試做成系列式教材,讓內容難度隨著時間而提升,又或是本集內容可以回顧前幾集所學,複現已學詞彙,鞏固語法點,逐步提升語言能力。
  6. 母語和目標語的比例:以Chinese Pod為例,其中母語的比例偏高,幾乎變成了英語教學廣播,不知道是不是因為Ken Carroll本來是英語教師的關係?另外,我個人覺得,節目主持人最好也有目標語的學習者(如Japanesepod101),這樣更容易引起學習者的共鳴,加強認同感。


ChinesePod.com

圖2:ChinesePod


四、Podcast未來發展的方向

  1. 專業化:不論是聲音的品質、或是教學的內容,一些podcast已經越來越專業化,像Chinese PodESL Pod應該都是在錄音室裡錄製的,聲音聽起來很舒服。另外,podcast 作為語言教學的媒介,也應考慮教學的目標、流程的設計等等。
  2. 差異化:目前華語教學的podcast數量還很少,但英語教學的podcast為數眾多,各有不同的目標聽眾,如EnglishPod的目標聽眾是中國人,而English BreezePod Dialogue則是日本人。此外,podcast也各自聚焦於不同的主題,如PhoneticPodcast專門講述發音,美國之音提供英語新聞,Learn a Song Podcast是歌曲教唱,Enlgish Idioms and Slangs則是諺語和俗語等。
  3. 國際化:podcast既然是以網路為傳送的媒介,當然也有網路無遠弗屆的特點。加上RSS是非同步的傳送媒介,因此任何時間、任何地點(anytime, anywhere) 都可以是學習的環境。因為收聽的學習者可能來自世界不同的國家,跨文化的衝擊是應當要避免的。此外,podcast多為公開、且免費下載,因此也可以向不同語言的podcast教學節目取經,截長補短。
  4. 商業化:雖然語言教學和商業不一定相關,但是為了提供更好的教學內容,商業化或許是方法之一。雖已有少部分的語言教學podcast加入了商業的色彩(如ChinesePodJapanesepod101),但整體來說恐怕仍是支出多於收入。但根據 eMarketer的報告 ,美國地區podcast的聽眾人數,在2006年將有1000萬、2008年會有2500萬、2010年將有5000萬(Chapman, 2006) ! 按此成長速度,加上目前全球的中文學習者已有3000萬,華語教學的podcast必定是值得期待的市場。
US podcast audience圖3:2006、2008和2010年的美國podcast聽眾人數


五、結論

正當podcast在網路上如火如荼地發展時,很遺憾地發現,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台灣製作的華語教學podcast。如果台灣有心成為全球華語教學的中心,應該要更加強在網路上推廣的力道。或許可由僑委會來製作?又或者是補助經費、贊助想要參與的華語教師?但不論形式為何,如何維持長期運作將是重點。

雖然O'Reilly(2005)並未提到podcast,但我想podcast也可列為web 2.0的應用之一。Web 2.0時代的核心觀念是「網路為平台」(Web as platform)和「自己掌控資料」(You control your own data)(O'Reilly, 2005)。因此,如何提升服務的品質、匯集更多的資料,將是創造品牌價值的關鍵。華文圈的podcast仍處於起步階段,將podcast融入語言教學也還只是一種嘗試,但繁榮的前景是可以期待的。在有更多人參與之後,希望能將華語文教學提升到新的層次。

============================

註釋

  1. 要是用太便宜的麥克風,可能噪音會太大。另外,錄音的音效卡也是關鍵。

============================
參考書目

星期五, 3月 31, 2006

[新聞] 打造全球華語文產業價值鏈

劉毓民
2006/3/27

引言相較於中國大陸對華語文推廣所挹注的心力與企圖,國內的資源則顯得過於零星與分散;針對此一現象,行院政務委員林逢慶特別指示資策會盡速研析國內華語文產業需求及發展現況,並提出初步的推動計畫。

全球華文學習熱潮已延燒多時,面對此一龐大商機,國內相關業者與學界莫不傾力投入、提前布局,希望在這兆元產業中搶得一席之地。

然而,相較於中國大陸對華語文推廣所挹注的心力與企圖,國內的資源則顯得過於零星與分散。針對此一現象,行院政務委員林逢慶特別指示資策會盡速研析國內華語文產業需求及發展現況,並提出初步的推動計畫。

為此,本會相關同仁除廣集資料、密集拜會國內華語文產學專家之外,也於3月14日假數位教育研究所舉行「華語文產業價值鏈討論會議」;集思廣益共同探討我國全球華語文數位學習的推動目標與策略。

會議主持人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林立傑主任開宗明義地指出,華語文產業是我國推動的數位內容產業中最具發展潛力的項目;除了肇因於台灣華語文的教學品質較佳之外;半個世紀的教學歷史早已建立了無可取代的品牌形象;更重要的是我國ICT技術應用能力及商業化能力也都較大陸強出許多;因此,面對全球華語師資需求的缺口,數位學習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解決方案。

與會的產官學界代表中,首先發言的是教育部國家對外華語教學政策委員會張淑芬委員,她表示其實早在民國93年12月,教育部即著手推動「教育產業國際化旗艦計畫」,戮力擴展對外華語文教學市場;無論在建置華語文國際行銷機制、推動教材實體與數位並重之多元化編撰,以及華語文教學師資認證與檢測等方面,都有不錯的成果,我們可以在這個有利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直接負責推廣海外華語教學的僑委會,由於匯集了數十年貼近市場的實際推廣經驗,對於華語文產業的推動策略思維,顯得非常務實且具彈性。僑務委員張良民處長認為,面對大陸的「傾銷」,我們唯有以精緻化及數位化的商品優勢加以抗衡;同時,為了避免傷及國內業者利益,僑委會在海外發送華語文教材的應用策略,亦會以「假政府之力先行搶佔海外市場」為主要思維,俾使當地市場習慣台灣所出版之教材,俟業者隨後搶進。

另一方面,僑委會也非常樂意開放所屬教材的數位化製作及版權給國內業者。張良民最後強調,僑委會的思維非常單純,就是希望看到台灣品牌的華語文產品能夠行銷全球,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業界代表方面,階梯數位科技網路事業部經理,同時也身兼「數位學習產業聯盟」發言人的童巧芬則表示,台灣華語文業者要想永續經營必須與大陸相關產品做出區隔,要依據客戶的需求規劃規劃產品,太多的政治性議題及考量實際上是無補於事的。童巧芬也指出「考試領導教學」是普世不變的通則,因此,盡早施行「認證制度」既可以做大海外華語文市場的大餅,也可以推廣柔性國力,無異是一舉數得。

此外,旭聯科技康永華總經理則建議政府制訂華語文產業的產業政策,以確立未來發展方向。另外,電腦技能基金會蕭佳賓副秘書長也提出許多獨到的構想,如成立類似工研院的研發機構,研究華語文教學法及相關科技應用,研發成果技轉民間;鑑於海外市場廣闊、師資供不應求,應發展海外本地華文教師的培訓工作,藉以建立當地關係;此外,找出華語文產業的殺手級應用,有效的國際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要項…等。

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 產業新聞

星期二, 3月 28, 2006

[文獻] 數位學習新視界:上網教與學

書名:數位學習新視界:上網教與學
作者:鄒景平
出版年:2005
出版社:台北:鼎茂

鄒景平老師在國內數位學習界素負盛名,主筆的e-learning心法共寫了三四年、接近200講。她所主持的「金紅小築」也有許多從事數位學習的人在上面討論各種問題。

雖然沒有完整的理論架構貫穿全書,但正因為數十篇文章輕薄短小的特性,使內容可以涵蓋各種不同的層面。例如書中提到,線上教師是影響線上學習成效的關鍵。不少線上課程僅著重於內容的開發,而忽略了線上教師的帶領技巧。作者認為,線上教師也應該參加幾門線上課程,體驗「被帶領」的感受,也唯有如此,才能夠成為更優秀的線上帶領教師。

書中還有一部份提到資訊素養的重要,例如:CEO也該學會如何使用網路、以Google搜尋資料非常方便等等。不過那些文章都寫得比較早,屬於早期推廣的性質。

令人訝異的是,作者這些文章的知識,竟大多是從網路來的,包括搜尋引擎、訂閱電子報、閱讀部落格等等。這樣的學習方式,讓作者可以隨時跟上國內外最新的研究與動態,同時也不忘向國內介紹。此外,作者也介紹了一些國內外數位學習相關的網站,之前的一篇文章〈數位學習的中文討論區〉,就有部分資訊是從本書中出來的。

張忠謀提到,他自己開始工作的前五年,只用到了學校所學的20-30%,其他都來自終身學習的習慣。他認為,「有目標」、「有紀律」、「有計畫」是終身學習的三個要點。而這一點,華語老師何嘗不是如此呢?新的工作總會帶來新的挑戰,我們也必需要不斷地學習以面對新的任務。「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是不斷成長、追求卓越的必要條件。

星期三, 3月 15, 2006

[文獻] Rapid E-Learning: What works

開發數位教材需要冗長的週期及鉅額的費用。傳統的數位學習,皆遵循一定的開發流程(如ADDIE模式),透過SME、教學設計師及美工、技術人員的合作,共同開發數位教材。如果是委外製作,其開發每個小時數位課程的費用,國外可能高達五千到三萬美元,國內也要台幣六到二十萬元不等。

Bersin & Associates針對228位教材開發者的調查發現,缺乏資源(27%)和冗長的開發時程(25%),是開發者認為發展數位教材兩個最大的挑戰(De Vries & Bersin, 2004, figure 1):

Challenge of e-learning

在此困境下,快速數位學習(Rapid e-Learning)應運而生,其特色為讓SME來主導、開發課程,利用眾所皆知的技術、及友善的使用者介面(user-friendly interface)來快速開發課程。諸如Macromedia BreezeMicrosoft Producer for PowerPointArticulate Presenter等軟體的陸續問世,都反應了此一快速數位學習趨勢。

De Vries & Bersin (2004)提到Rapid e-Learning的特徵有下面幾項:

  1. SME是課程發展的主要人員;
  2. 開發時間多在三週內完成;
  3. 使用的製作工具(authoring tools)多為SME已熟知的軟體(如PowerPoint),或是具友善使用介面的模版(template);
  4. 提供了簡單的評量、回饋與追蹤;
  5. 每個單元多在一小時以內,通常為30分鐘;
  6. 可以運用能促進學習、但技術難度又不高的媒體(如聲音);
  7. 可採用同步或非同步的教學模式。

De Vries & Bersin 強調,「開發時間短」及「容易發展」是Rapid e-Learning的兩大核心。當然,並非所有的數位學習都適合採用Rapid e-Learning。如果將知識的傳遞分成資訊傳遞、知識轉換、新技能訓練、認證績效四大類,則適合使用Rapid e-Learning僅有第一類資訊傳遞和第二類的知識轉換(張淑萍,2006)。意即,如果是政策傳達(e.g. 產品漲價)或是改變既有知識(e.g. 產品漲價後,會對我們有什麼影響?),這些屬於快速變動、需要常常更新的資訊,就適合使用Rapid e-Learning。

這樣的發展模式,應可供發展華語文線上教學課程時作為借鑑。

=======================
延伸閱讀

=======================
引用文獻

星期二, 3月 14, 2006

[公告] 2006年數位學習、CALL相關研討會

ps. 部分資訊來自數位學習大家談

星期一, 3月 13, 2006

[文獻] Computer aided language learning for Chinese: A survey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心得】
本文回顧了華語文教學CALL的歷史,並指出CALL的媒介由光碟(CD-ROM)等單機軟體朝向網路發展。網際網路從1995年至今不過是10年的歷史,但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長。在網路上,已經有為數眾多的中文教學網站,大概可以簡單可分為兩大類:

誠如Bourgerie(2003)所言,現在的問題並不是如何去找這些可以輔助教學的材料,而是應該從眾多的網站當中,選取有用的材料。因此該文整理了大量的教學網站、光碟、輔助軟體等,並加上一些評介。

隨著中文熱的興起,也有不少商業網站切入華語文教學這個領域,只是好像介紹、評鑑這類網站的文獻並不多。像是Chinese OutpostChinese HorizonLanguage Expert 、 大陸的中國上網 、韓國的ChineseMorning、日本的NOVA等,加上台灣準備切入的IQChinese,想必將來會改變一部份的華語文教學生態,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

最後提一個技術方面的小問題。在瀏覽眾多網站時,發現有一些網站沒有在HTML碼裡面,加入charset的 meta tag,因此常有亂碼。網頁應該加入這一行: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

如果是繁體網頁,則將utf-8改為 big5;簡體網頁,則改為 gb2312,這樣瀏覽器才不會誤判編碼。此外,我用的DocType 是 XHTML,如果是HTML,請刪去最後面的斜線: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

另外,根據 zonble’s promptbook ,為避免UTF-8網頁在IE上打開時變成一片空白,建議在<head> 標記中,將<Content-Type>放在最前面。

詳細的情形, 可參考《在 30 天內打造更具親和力的網站》。

===============
線上全文

星期日, 3月 12, 2006

[網站] 數位學習概論 Wiki

數位學習概論的網站。有中興大學朱延平老師主講的數位學習基礎概念。其他還包含Blog、RSS、Wiki等教學,部分教學並有動畫教學。 全部內容如下:

  • 基礎概念 以e-Learning強化教學競爭力
  • 第一章 使用Blog強化個人學習
  • 第二章 應用Blog之教學設計策略
  • 第三章 個人化Blog版面設計
  • 第四章 利用RSS串聯網站
  • 第五章 網路學習三部曲-Google, Delicious, and Blog
  • 第六章 Blog伺服器架設與管理
  • 第七章 Wiki教學

網址:http://wiki.mis.nchu.edu.tw/mediawiki/

ps. 小小批評一下,教學影片的背景噪音實在太大了,到了干擾學習的地步,很顯然,朱老師沒有用比較好的麥克風... :p

鄒老師的文章《eLearning心法第117講:驗收串流課程的品質》中提到:「…老師講解的聲音品質第一重要,視訊清晰固然好,但非常佔頻寬,很容易讓學習者在等待中失去興趣和耐性…」或可做為參考。

星期三, 3月 08, 2006

[文獻] 打造TOP1線上學習方案

打造TOP1線上學習方案書名:打造TOP1線上學習方案—取法E-LEARNING成功典範,強化企業競爭優勢 (Designing World-Class E-Learning : How IBM, 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Are Succeeding At E-Learning)
作者:Roger C. Schank
翻譯:羅雅萱、袁世珮
出版年:2002/2002
出版社:麥格羅希爾

【心得】
Schank在本書當中最重要的觀點,就是:「學習是要讓學習者犯錯的。」有別以往數位學習傳遞正確的知識、然後測驗學習者記得多少,作者提出從「錯誤」出發。Schank認為,我們從小開始的學習,就是透過不斷的嘗試、錯誤來進行的。 在我們還是兒童的時候,我們會不斷的犯錯,大人會告訴我們,我們犯了哪些錯誤。透過不斷更正的過程,我們逐漸形成「正確」的答案。而數位學習也是如此,如果讓學習者在出乎意料的情況下犯錯,則可以幫助他們記得更牢,同時,也降低了正式場合犯錯的機率。

Schank並提出七個評鑑數位課程的指標,這七項指標可簡稱為FREEDOM:
  • 失敗 (Faliure):能夠造成一種會讓學生驚訝的失敗經驗。
  • 推理 (Reasoning):鼓勵推理。
  • 情緒 (Emotionality):激起學生的情緒反應。
  • 探索 (Exploration):能刺激探索、促進發問。
  • 實做 (Doing):能鼓勵實際動手做。
  • 觀察 (Observation):能讓學生自己看事情。
  • 激勵 (Motivation):提供激勵。

鄒景平(2003)認為,這些指標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以學習成效為考量重點,應該更具有實效性。

======================

參考文獻

星期六, 3月 04, 2006

[文獻] e 世代的中文教師如何面臨挑戰

【心得】
謝天蔚老師在中文CALL方面素負盛名,所製作的Chinese Learning Online網站長期居Google檢索的第一位。

在本文中,作者提出e世代華語教師所應具備的資訊能力,共有五項(請參閱原文,此處不贅):

  • 中文文字處理
  • 電子通訊(文字和語音電子郵件﹑網上討論和通話)
  • 簡單網頁製作
  • 網路資源的搜尋和編輯
  • 利用現成的編輯系統製作各種練習和測試題

其中的「網路資源搜尋與編輯」,不知道可不可以透過Web 2.0的社會書籤(像是del.icio.us)來完成?好像還沒有人這樣嘗試過。(我犯糊塗了,其實華語教學分享館的HEMiDEMi書籤就是這樣的應用)

另外,謝老師提到的語音電子郵件(Voice mail),在敦煌英語教學電子雜誌也有一篇介紹的文章:資訊融入英語教學實務(一)──語音電子郵件的應用可以參考。

至於簡單的網頁製作,現在有了Blog,門檻已經降低許多。不論是線上寫作、合作學習、網路日誌、學習者檔案,甚至是教師培訓、進修,我想都有應用的空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作者提的這幾點想來只是華語教師的基本要求。事實上,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學起來還是比較快的。不過作者在本文中並未提到教學設計。記得以前我曾參與過一次華文網路種子師資培訓班,發現海外的華語教師們對於學習技能比較熱切,而忽略了教學設計的部分。我自己認為,蓋房子若無藍圖,恐怕大樓不會穩固。不過這個要求,只能等各項技能都熟練以後再說了。

==========================
線上全文:

[文獻] 世界十大語言

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大家都已經知道了。中文的人口到底有多少呢? 先來看一下統計數據(Gordon, 2005):

世界十大語言 (L1)
如果只算第一語言,中文的使用人口約八億七千萬,而印度語、西班牙語和英語都是三億多。這個數字和該國的人口總數有密切的關係,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自然分據一、二兩位。但如果加上第二語言的人口,則英語的總數會增加許多(Gordon, 2005):

世界十大語言 (L1+L2) 由上圖可以看出,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人口總數有五億,比第一語言的數目還要多。 而可以想見,中文為第二語言的人口,恐怕大多還是居住在中國地區,因為中國現在的人口至少有13億。值得一提的是,佔據人口總數第11名的是吳語(上海話),大約有七千七百萬,比爪哇語、越南語、韓語語和法語都還要多,這也是歸功於人口總數眾多所致。

不過,這些語言的調查數據並非都在同一年完成,像中文是根據1990的調查,而日文的是1985年。

============================================

網際網路的總人口已經突破10億,其排名由下圖可以看出,英語一枝獨秀,而中文、日文、西班牙文分居二、三、四名:

網路十大語言
詳細數字如下(Internet Usage World Stats, 2006):

Language

Population

Percentage

English

311,241,881

30.60%

Chinese

132,301,513

13.00%

Japanese

86,300,000

8.50%

Spanish

63,971,898

6.30%

German

56,853,162

5.60%

French

40,974,005

4.00%

Korean

33,900,000

3.30%

Portuguese

32,372,000

3.20%

Italian

28,870,000

2.80%

Russian

23,700,000

2.30%



另外,前十名的總和即佔全部網路人口的八成, 可見數位落差之大。阿拉伯語的總人口(含第二語言)為4.5億,但在網路上卻連第十名也排不上。不知道哪裡有網頁語言的統計數據?一定會更有意思。不過現在連網頁總數都不容易確定,要確定網頁語言恐怕要費一番功夫。

信老師(2000)曾說,按照中文人口在世界上的比例,網際網路上的中文信息量應該要達到25%,才能算是比較平衡的比例,目前看來還有一段距離。 而我們目前正在部落格上「製造」中文的文章,也算是為此盡一份棉薄之力吧? 

==================
引用文獻

[文獻]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etwor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Networ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Concepts and Practice 【心得】
兩位作者回顧了網路語言教學(Networ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NBLT)的歷史,說明CALL的教學觀基本上是跟隨語言教學和語言學研究的發展而更革的。傳統上CALL偏重自學、編序應用(programmed application)、操練(drills)、模擬、教學遊戲、測驗等等。但網路作為一種新式CALL的工具,則更強調人際溝通和社會互動。

作者將CALL分為三個主要的流派:結構(Structural)、認知(Cognitive)、社會認知(Sociocognitive),並且說明了各流派主要的觀念和對CALL的看法。

三種流派對於教學的不同詮釋:
 StructuralCognitiveSociocognitive
Who are some key scholars?Leonard Bloomfield, Charles Fries, Robert LadoNoam Chomsky, Stephen KrashenDell Hymes, M.A.K. Halliday
How is language viewed?As autonomous structural system.As a mentally constructed system.As a social and cognitive phenomenon.
How is language understood to develop?Through transmission from competent users. Internalization of structures and habits through repetition and corrective feedback.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innate cognitive heuristics on language input.Through social interaction and assimilation of others speech.
What should be fostered in students?Mastery of a prescriptive norm, imitation of modeled discourse, with minimal errors.Ongoing development of their interlanguage. Ability to realize their individual communicative purposes.Attention to form (including genre, register, and style variation) in contexts of real language use.
How is instruction oriented?Toward well-formed language products (spoken or written). Focus on mastery of discrete skills.Toward cognitive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learning and use of language. Focus on development of 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Toward negotiation of meaning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Creating a discourse community with authentic communicative tasks.
What is the primary unit of analysis?Isolated sentences.Sentences as well as connected discourse.Stretches of connected discourse.
How are language texts (spoken or written) primarily treated?As displays of vocabulary and grammar structures to be emulated.Either as input for unconscious processing or as objects of problem-solving and hypothesis testing.As communicative acts (doing things with words).
Where is meaning located?In utterances and texts (to be extracted by listener or reader).In the mind of the learner (through activation of existing knowledge).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locutors, writers and readers; constrained by interpretive rules of the relevant discourse community.

而在實際運用層面,結構派認為CALL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提供無限的操練、家教般的教學、和正確的回饋。而認知派認為,CALL應該提供語言輸入、分析∕推論的任務,以輔助語言學習。社會認知派則認為,CALL主要功能是提供社會互動,幫助學習者參與言談社群(discourse community)、或者創造新的社群。 因此,結構派的傾向(orientation)是「成品」,而認知派的傾向是「認知過程」,社會認知派的傾向是「認知過程」和「社會交際」。


ps. 雖然這本書主要內容是網路教學,不過本文的範圍是CALL而非NBLT。

=====================
線上全文

星期五, 3月 03, 2006

[文獻] 數位修練:20家導入e-Learning的成功企業現身說法

數位修練書名:數位修練:20家導入e-Learning的成功企業現身說法
作者:黃玉珍
出版年:2005
出版社:台北:聯經

【心得】
本書介紹了20家導入數位學習成功的優良廠商,並且簡介他們的成功模式。雖然作者對於廠商的介紹並不深入,投資報酬率(ROI)也亂算一通(p. 69),20家個案也沒有歸納出成功的關鍵因素,不過至少本書讓我們知道下面幾點:
  1. 主管的支持度:好幾家廠商都提到,主管的支持對於在企業內部推行數位學習的重要性。有了中高階主管的支持,能起帶頭的作用,也才能風行草偃。
  2. 方式的多元化: 像是台灣知識庫以「請學員到教學中心觀看課程」的方式,避免課程被側錄,從而提高老師參與的意願(p. 230);而門得揚則考慮偏遠地區頻寬問題,不再把網路當成主要傳送課程的管道,而是學習者上課前上網經過帳號檢驗即可,也因此不會有課程下載時間過久、或是影音延遲的問題,課程則由光碟的方式來傳遞(p. 260)。
  3. SME的重要性:數位學習IDer(instructional designer)只是負責規劃課程,不可能會比企業內部的SME(subject matter expert)還要熟悉課程內容。因此,若能像復興航空興農等企業,讓SME能夠自製部分課程,除了能夠更切合學習者的需求外,還可以降低成本、加速開發流程,這也是rapid e-Learning的主要觀點。另外,PM(project manager)、ID、SME也需要可以溝通的窗口,這點也考驗SME的電腦知識和設計學習活動的功力。
  4. 混成的實效性:數位學習很難完全取代所有的學習活動,因此電腦加實體的混成學習(blended e-learning)是較佳的選擇方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希伯崙 Live ABC成功打造英語數位學習的典範,可供華語文教學借鑑。同時,音像先修網希伯崙等企業也都看好華語文學習市場,並有意切入。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華語文電腦輔助教學的潛在市場。

星期四, 3月 02, 2006

[新聞] 華語文創造新的兆元產業

賴燕芳

在全球風行中文熱潮下,華語學習已經成為一門顯學,華語文產業推動聯盟、中華多媒體協會、數位學習產業聯盟等,紛紛表現對華文教育市場的興趣,預估華語文全球市場未來5年商機約600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 2兆元,台灣業者若能分工合作搶攻商機,可望創造另一個兆元產業。

有鑑商機龐大,中華多媒體協會、華語文產業推動聯盟、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22日在南港數位內容學院共同主辦”2006年華語文內容發展集思會”。 由主要數位學習、內容業者聯合成立的「華語文產業推動聯盟」,也會中宣佈,分別以成員的企圖心將市場初步分割為北美、日本、韓國、台灣四大塊,分由網際智慧、階梯、希伯崙、旭聯公司提出戰略計畫,結合聯盟夥伴一起進軍國際。

相對於產業聯盟的分工,台灣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所長信世昌在會中呼應說,不同語區要有不同的華語文教材,目前台灣各大學也以專長來區分市場編輯華語文教材,例如中原大學經營印尼、台灣師大專攻美國市場等,唯有這種聯盟分工的方式,才能增強集體戰力。

僑委會對於推廣華語文學習一向不遺餘力,科長孫國祥說因應數位浪潮,僑委會已著手將質優的華語文教材加以數位化,未來不排除更進一步免費提供這些素材,讓業者可以做為產品開發的加值應用,如此將讓業者更加如虎添翼,唯這個想法還在評估之中。

中華多媒體協會理事長張昭焚(同時擔任鈺德科技董事長)更是透露,他們研發的殺手級應用已屆成熟,未來64 百萬位元( mega byte)就可以看一部電影,此外他們擁有成龍、李小龍、李連杰等精彩的亞洲電影版權3000部,未來如何在手機上利用這些素材學習中文,或是業者開發出更好的華語文數位內容,他都可以置入手機中一齊銷售。

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林立傑主任表示,近年來中國熱潮發酵,預估華語文全球市場在未來五年將有六百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二兆元商機,台灣業者如果能齊心合作分工,極有可能創造另一個新的一兆元產業。台灣資訊智慧財產協會祕書長王百祿更是表示:「這將是台灣教育產業國際化的最佳機會,數位內容辦公室更應獎勵潛力廠商進軍華語文市場,把握難得一見的市場契機。」

甫當選「華語文產業推動聯盟」第一任會長的網際智慧公司營運長陳迪智說,「華語文產業推動聯盟」由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推動成立,有鑑全球華文市場實在太大,因此聯盟的推動以市場導向設計,成立四個SIG (Special Interest Group),由四家已經有市場計畫的公司負責擔任召集人,分別是網際智慧負責擔任美國SIG的召集人,希伯崙負責擔任韓國SIG的召集人,階梯數位負責日本SIG,旭聯科技負責台灣SIG(行動學習為主)。

信世昌語重心長地說,華語文市場目前正在起飛,預估未來的30年市場都還不會飽和,他期許台灣除了產學合作進軍國際市場,一定還要學習韓國思維,意即自創品牌的企圖心才會在華語文市場握有主控權,不但藉著華語文風潮把台灣保存的中華文化傳播到全世界,甚至還可進一步回銷大陸。他善意提醒業者,台灣有技術、資金和開放的學習情境,如果只知高度競爭或依附大陸市場,最後淪落到扮演大陸代工角色,兆元商機也可能轉瞬成空!

新聞來源: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
http://www.elearn.org.tw/NR/exeres/75BD595F-5792-4995-93A8-F78DCAE1ED2E.htm

星期日, 2月 26, 2006

[網站] 數位學習的中文討論區

  • 金紅小築
    鄒景平老師主持的討論區。除了討論數位學習相關的議題外,鄒老師也會張貼她所寫的「eLearning 心法」。

  • 數位學習大家談
    數位學習的專題討論區,由新竹教育大學計惠卿老師主持。討論 e-learning 的平台、工具、設計、人力資源等議題,並發佈研討會訊息。

  • Learning Pioneer
    由 idella (莊雅婷)主持,是台灣的第一個數位學習討論區,目前似乎已廢棄。

  • 電子學習建構者
    由 Wiseguy Liang(梁政良)所主持,蒐集數位學習相關新聞外,也張貼Wiseguy自己寫的文章,包括產品研發心得等。

  • 在線教育資訊網 [簡體]
    發佈大陸地區的線上教育相關新聞,介紹數位學習平台與工具。並有多位數位學習專家在此撰寫他們的部落格、或是發表數位學習相關文章,如鄒景平、張淑萍、莊秀麗等。

[文獻] 網路教學手冊

Web Teaching Guide書名:網路教學手冊 (Web Teaching Guide :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Creating Course Web Sites)
作者:Sarah Horton
翻譯:李世忠
出版年:2002
出版社:台北:五南

【心得】
該書雖從教師的角度出發,詳述了架設教學網站所需考慮的種種因素:伺服器、經費、技術支援等外部因素;以及網站架構的版面設計、多媒體規格等。

比起純粹探討網頁技術的書,本書提供給教師更為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書中有一部份討論了聲音檔的格式、大小、以及可行之道。教師可以選擇WAV∕MP3∕RM∕WMV等格式的其中一種,然後再尋求技術上的支援。此外,像是網站的圖片檔應該多大?解析度如何?採用何種格式的圖片(JPG∕GIF∕PNG)?書中也曾論及。可說是一本架設教學網站的教戰手冊。

===============
延伸閱讀

星期六, 2月 25, 2006

[新聞] 台灣業者進軍全球華文市場 盼創造兆元產業

■(2006-02-22 20:40)

全球掀起學習華語熱潮,華語文產學界人士今天在一場座談會中指出,預估華語文全球市場未來5年商機約600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 2兆元,台灣業者若能分工合作搶攻商機,可望創造另一個兆元產業。

中華多媒體協會、華語文產業推動聯盟、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今天舉辦「2006年華語文內容發展集思會」,與會者看好華語文市場發展,更看好台灣發展優勢,部分業者成立聯盟,準備共同進軍國際。

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主任林立傑表示,近年來中國熱潮發酵,預估華語文全球市場未來5年商機達600億美元、相當新台幣 2兆元,台灣業者若分工合作,有機會創造另一個新的兆元產業。

台灣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長信世昌指出,預估未來30年,華語文市場還不會飽和,台灣除了產學合作進軍國際市場,也應學習韓國思維,要有自創品牌的企圖心,才能在華語文市場握有主控權。

信世昌提醒業者,台灣有技術、資金與開放的學習環境,但若只是彼此競爭或依附中國市場,最後可能只能為中國代工,兆元商機可能成空。

(中央社)

http://money.udn.com/NASApp/news/newsShowContent?newstype=2&newsid=1331160&categoryid=2

[新聞] Steven's e-Learning 觀點 (XVII)--2006 年的兩岸數位學習市場將風起雲湧

文╱數位學習產業資深顧問 陳迪智

對於兩岸的數位學習市場來說,2005年是一個沉澱、同時蓄積能量的一年。2005年的市場不同於幾年前,多數業者還沒摸索出較清楚的方向和成熟的產品,而在各種形式的競爭之下,過去幾年也不斷的上演著殘酷的生存競爭淘汰賽。然而在2005年,我觀察到一股跨越鴻溝的力量,讓數位學習從早期的先鋒市場走進了主流市場,這股力量來自於使用者,因為使用者逐漸成熟,與供給面形成了一種正面的循環。我想可以從幾個角度來分享我的觀察:
  1. 行銷力量的拓展:網際網路的風潮在2000年時曾達到高潮,當時多少公司砸下大筆的行銷費用,期望吸引所有的眼球,很多公司當時的確達到了目標,但是卻無法在今天繼續存活;五年後的今天,.com公司已經懂得如何生存,如何掌握品牌與行銷的策略,而數位學習公司,也在這幾年的生存突破中,慢慢掌握到了客戶的需求與應用的關鍵。在台灣,兩年前政府開始提出國家型數位學習計畫,投資了相當多的資源推廣數位學習的應用,不論是利用成功案例的方式,或是說明會、研討會的形式,努力的從供給面的角度推廣各種數位學習的應用。但在2005年,我們可以看到掌握消費者需求、並且提出相對應產品/服務的業者,開始積極的行銷她們的產品/服務。如階梯數位學院重金禮聘,請到知名藝人、導演張艾嘉代言,快速的增加知名度;而主攻幼兒學習市場的音象先修網,則請到知名節目主持人阿亮(卜學亮)代言。另外上興櫃的門德揚公司也推出一波波的數位學習廣告;巨匠電腦LiveABC所合作推出的「雙劍合璧」卡,也頻頻登上電視頻道。對於個人數位學習的市場,已經從原本特定小眾的市場區隔(如學分班、資訊技術、管理才能),提升到普及度更高的升學補習、幼兒教育的市場區隔了,市場的曝光度也有效的帶動了數位學習的知名度與應用價值,這已經不是之前一些平面媒體或者是網路媒體的能量所能夠造成的。這自然代表著敏銳的業者,已經聞到了市場的需求,更重要的,當然是在這幾年的經驗累積,創造出了符合學習者需求的學習服務產品,如此一來的行銷效益,將會在明年顯現出來。

  2. 資本市場的投入:在中國大陸,市場比台灣複雜的許多,要創造全中國知名的品牌,要有更精準的定位與產品的設計,並且肯定要花大筆的鈔票。然而隨著中國許多的網路公司在美國Nasdaq上市,資本市場的資金流入,我們已經看到了許多未來發展的契機。首先是在北京的弘成科技,今年初得到全球知名的教育出版業者McGraw-Hill(麥格羅希爾)公司的投資,進而併購了101網校,擴大了原來的佈局,由虛擬的生意進入了實體的事業,由代工的角色進入了品牌的階段;而在新加坡上市的ChinaCast(雙威),因為有美國休斯公司的投資,同時積極在衛星的基礎架構建置與數位學習中心的佈建,建立起了學習通路競爭的進入門檻。另外還有經營網路遊戲的盛大網路公司,在今年積極的蒐購新浪網的股票,同時與微軟合作投入IPTV(網路數位電視)的運營,未來跨足數位學習的企圖心相當明顯。在台灣,政府的開發基金為配合加強台灣數位內容、軟體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行政院開發基金通過「投資數位內容、軟體及文化創意產業計畫」,實施期間將從2005年至2010年,共計5年,投資額度預計為新台幣200億元。計畫投資範圍包含符合數位內容軟體產業主管機關推動的重點項目,其中就包括數位學習,雖然這筆資金要落到數位學習業者的發展計畫中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卻可以帶動國內創投與資金對於數位學習投資的興趣。另外針對全球華人目前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而興起的華語文學習的市場,現在與華語文相關的投資的計畫又更多了,兩岸政府也都卯足了力氣,不論投入製作教材,或者是建置華文(漢語)學習的入口網站,甚至中國要在全球成立100個實體的孔子學院,都使得華語文教學市場顯的相當熱絡。民間的業者包括網際智慧公司最近增資一億元,全力投入華語文學習的市場,以及階梯數位在中國投入生產中國語的教材,都在在顯示華人的數位學習市場機會漸漸成熟。

  3. 技術應用的成熟:現在談上網,好像很少人在用電話撥接的方式了,寬頻的建置已經逐漸成熟,根據英國知名的網路市場調查公司Point Topic的報告顯示,台灣目前約有400萬的寬頻用戶,家戶寬頻滲透率全球第4,個人寬頻滲透率則為第8;而中國大陸目前寬帶用戶達到5300萬人,網路上傳遞的服務可以更加豐富,其他相關學習技術應用也相對成熟了,包括快速製作教材的工具軟體,以及同步視訊的平台。而微軟和Intel今年開始全力推廣的數位家庭應用平台,企圖將電腦從書房轉到客廳,也就是數位電視IPTV的應用,其中學習也一直是其中最重要的應用之一。就企業端的技術應用來看,業者也不再單純只是提供一個學習管理平台,整個人力資源管理與發展的平台,包含績效管理、職能管理、員工個人發展計畫等模組,也都建構完成,明年開始將會有新的市場氣象。
新的一年即將取代舊的過去,對於數位學習產業來說,舊的經驗,也即將消失在新的未來,這是一個不確定的年代,因為一切都是以十倍的速度在進行,展望未來如果是這麼的讓人期待,我們最後所需要的,只是一股不滅的熱情和沉著的等待了。

文章來源:http://www.digitalcontent.org.tw/e/temp/950104/950104-1.htm

[新聞] Steven's e-Learning 觀點 (XV)─掌握全球中文學習浪潮

文╱數位學習產業資深顧問 陳迪智

台灣也決定要推動中文托福了。在10月底的時候教育部宣佈,委託台灣師大研發的「華語文能力測驗」(也稱中文托福考試),最快將在明年六月起上路,未來外國留學生到台灣來念書,也先要參加中文托福考試,否則得先唸語言訓練班,我想也應該要讓洋人嘗嘗,我們當年出國留學勤唸托福的辛苦和委屈。中國大陸早在1998年就制定了這個門檻,到中國留學的外籍留學生,必須先通過漢語水平考試(HSK),據大陸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漢辦)的資料顯示,累積到2003年,已經有超過60萬人的考試人數,這個數字逐年增加,今年到現在已經有12萬多人報考了。我們姑且不討論這個托福是否會降低來台灣留學的人數,但是可以觀察到的是,兩岸政府都開始積極的關心中文學習的市場;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也於今年決定,明年開始,美國的高中可以開辦中文課程,並且在後年起,高中的AP(advanced placement)考試也增加中文這項科目,其中還要考中文作文(用電腦打字輸入,不需要用寫的);在今年四月份聯合報報導了一個全球三千萬老外學中文熱的新聞,這些都顯示一個不爭的事實,全球中文學習的浪潮已經到來。

其實台灣對於這樣的趨勢,呈現的是一種觀望的,甚至是種憂慮的氣氛,原因無他,除了感嘆全球市場的複雜以外,主要還是這波中文熱,和中國大陸的崛起相當有關係,因此簡體中文的條件,似乎是比我們正體字有發展的空間。最近與不少創投討論跳入中文學習市場的機會,很多人都挑戰我台灣的機會在哪裡?怎麼定位正體(繁體)中文的地位?我想跳開簡繁中文的選擇,回到客戶的角度來看,對於國外想學中文的人,是不會像我們對於文字的差異那麼敏感(當然華僑子弟的敏感度會比較高),到底該學簡體還是正體中文,其實不是學習者的重要選擇,甚至許多商務人士在意的是聽與說,這之間的差異性更小,因為羅馬拼音(漢語拼音)已經成為了全球學習華語的主流發音方式,加上技術的進步,現在很多網路上的內容/素材都可以根據使用者的環境自動進行簡繁的轉換,因此真正掌握中文學習市場的關鍵,絕對不是在簡繁文字的選擇,而是在掌握客戶的需求,以及行銷通路的佈建。

這麼幾年來,全球市場上已經有不少的業者,提供網路、光碟等不同媒體的課程,除了兩岸與散居全球的華人之外,也有如韓國的ChineseMorning,美國Rosettastone,日本的Nova,以及法國的Auralog,也投入了中文教學的市場,只是到目前為止,我們也還沒看到一個像Global English(英文學習網站)那樣的全球佈局,擁有較高知名度的中文教學中心。那麼,數位學習是否真的如資策會所預測的,將會湧現新的商機?我認為有幾個關鍵,也是導致現在業者猶豫不前的原因:

  1. 客戶需求的掌握:我們討論數位學習的價值,常常宣揚any time, anywhere - 無時無刻的好處,但事實上,這樣的價值在現在許多的應用中並沒有彰顯出來,因為學生並不需要這樣無時無刻的學習方式,或是有太多的替代方案。但是在中文的學習過程中,有限的學習資源,會使得學習者更願意付出代價在網路上面學習,就學中文來說,誰的學習資源是有限呢?華僑子弟有兩岸政府提供的免費課程、免費師資訓練;美國高中學生的中文課程已經成為政府的政策,美國政府也編了五年13億美元的預算來推動中文學習,因此如果數位學習要產生價值,應該是要對找不到學習資源、學習中心的需求者,例如說商務人士,不僅是因為找不到學習的資源,也是沒有充足的時間;或者是在台灣的外籍勞工、外籍新娘,平時也沒有太多機會去中文補習班。當然,光是這樣的需求也許太粗糙,因為不同的對象、區域,對於學習模式的適應性與媒體的選用都會不同,而網路溝通的能力和特性,其實更可以讓外國人對於所要學到的語言文化,能更進一步的體驗,這些都是有機會的切入點。

  2. 提供服務的速度:語言教學給人的經驗是緩慢的,好像一個學程可以好幾年不必改變,或許對於英文可以是這樣,但是中文的市場正要起飛,不論是服務提供的速度,或是與中國成長相關的學習內容,都是需要更快的速度,來爭取和需求結合,尤其在這個市場中的競逐,往往都是自家華人,如何整合夥伴,超越競爭者,這將會由速度來決定一下。

  3. 資源的整合:中文學習市場的成熟度畢竟不如英文學習,相對的投資風險就比較大,如果能夠盡量整合現有資源或夥伴,除了降低彼此的投入風險之外,在提供服務和產品的過程也將可以節省許多的時間。對於台灣的業者來說,其實可以合作的對象又豈僅是台灣的業者,甚至對岸的業者在中文教學的市場,也有不少的投入和準備,如果能夠發揮大陸的製作以及經營的能力,結合台灣的行銷和服務的經驗,相信將能夠更有機會。只是中國人一向有著寧為雞頭,不為牛後的價值觀,談整合又談何容易!

十多年前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教授在第一堂課上要大家做自我介紹,開頭自我介紹的同學用了個很有創意的方式,就是介紹他是來自於製造BMW的德國,於是接下來的同學都用自己國家知名的品牌來介紹自己來自的國家,我有點頭痛,因為我一直想不到一個同學可能聽過的台灣品牌,輪到了我的時候,我靈機一動,我想到了宏碁!其實十年多前,宏碁還沒有今日的成績,只是我實在想不到其他更恰當的選擇了。最近一期數位時代的主題便是談品牌,在2005年全球100大的品牌之中,台灣第一名的趨勢科技(品牌價值今年剛超過10億美元),還離第100名的海尼根啤酒(品牌價值23億美元)有一段距離。(參閱數位時代第116期)。

當然品牌是個台灣覺醒的議題,早期成功/成熟的電子資訊製造產業,正努力的往這條路上去轉型,然而目前還在摸索的數位內容/數位學習產業,是否有機會思考這個問題?以台灣的市場規模,恐怕養不起國際級的事業/產業,自然也不會誕生全球的數位學習品牌,然而中文學習的市場,卻是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想像空間,或是說表演的舞台,誰知道我們會不會有這樣的機會,能夠因為夢想而偉大!


文章來源:http://www.digitalcontent.org.tw/e/temp/1109/941109.htm

    [文獻] CALL 相關期刊

    電腦輔助語言教學(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的相關期刊,依字母及筆畫排序。

    1. 英文:

    2. 繁體中文

    3. 簡體中文

    • 中小學電教
    • 中國電化教育
    • 外語電化教學
    • 教育技術研究
    • 現代教育技術
    • 現代遠距離教育
    • 開放教育研究
    • 資訊技術教育
    • 電化教育研究